日语的不定日常(1)

百度空间要关门了,那边我也不会更新了,以后的文章大概都会更新在这里。
最近要做很多外出的准备,时间上安排比以前更加的紧迫,就连在这里写个日志也得压缩自己的碎片时间来完成,对日语的学习也就跟着慢了下来……实际上4月以前我每天可以抽至少2个小时以上来复习语法知识的。时间少了那就更应该追求效率,所以回到家休息的时候随手抄起课本看上几页。
于是偶然看到了促音这个发音的知识点,我记得我上学时听过老师介绍促音只是一个发音的顿挫,后来自己学习的时候才了解到原来“sa”行、“ta”行、“ka”行是不同的,但其实当时我没有多加理解,只是记住了有那么几种区别。所以一直以来即使我知道了区别我也只是发着一个顿挫的音节从来不去多想罢了。
教材里的解释,比如新编是讲,“sa”行和“ta”行用舌尖,而“ka”行用喉头调音,“pa”行还分了一个双唇的分类。但新编比别的教材还多了诡异的一条,其内容是“sa”行假名前的促音不用顿挫,取而代之的是将辅音s的节拍拉长,然后再蹦出元音。看到与我一直以来的习惯完全相反的这条规则感到非常诧异,所以我仔细思考分析了一下这个知识点。
结论,听了日本人的发音并且自己也去尝试。我认为,“sa”行的顿挫仍然还是有的,但因辅音s提前流露会使顿挫感降低。具体分析如下:
“sa”行是摩擦音,摩擦音发音需要呼吸,而促音需要摒息,摒息当然是发不出摩擦音的。所以,既要摒息,又要在摒息后紧接着呼吸去发摩擦音,就会造成一种妥协,即,只要是按促音的发音规则去发“sa”行假名,辅音s就会在摒息前提前流露了出来,从而造成了后面的顿挫感下降。这应该是一种极为自然的表达,而不应该是人为去控制的。换而言之,如果人为控制不让辅音s过早流露出来,那么这个音节最后听起来就会好像在摒息时从中断开了一样,新编里之所以会有这种“不顿挫”的解释恐怕是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ta”行和“ka”行的情况则又不同,首先“ta”行和“ka”行其本质上是闭塞音,发音时首先就要先摒息,再发音;而“sa”行如上所述是摩擦音,发音时只需要在呼吸的同时调整下舌头的位置就可以很简单的做到,摒息和呼吸,显然是后者更容易发音。其次“ka”行的调音点靠近喉头,其灵活程度相对舌尖的“sa”行要低的多,甚至也不如“ta”行。于是,即使想把“ta”行和“ka”行像“sa”行一样自然地的在摒息前就提前流露出来,只要身为人类我想应该都是极难做到的_(:3」∠)_,再说也没必要,这两者闭塞音本身就要借助促音带来的摒息来发音,所以在顿挫后直接接上就已很自然。
至于平淡无奇的“pa”行会被各种教材拿来单独分类,我想原因在于它是爆破音,所以教材还为了为此专门解释一下发这个促音前要闭合双唇什么的。显而易见的,这对于一个会说话的人来说完全都是废话,就不说促音了,不闭合当然是连爆破音都发不出来的,所以本质上和上述的“sa”行情况一样,都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很自然的让身体去表达,而非受刻板教条的限制。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一般性观点。突然又想到了类似的元音弱化,等什么时候有空了再仔细思考一下好了w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夢寐传奇——「OPERATION LEGEND」的前世今生